西盘鲍与皱纹盘鲍渔排祥仔视觉对比试验 [阅读率:15355] | 07-22 |
[imG]upload/article/a2016072216044088.jpg[/imG]■ 东山县祥仔视觉手机在线视频技术推广站 沈明峰/ 文近十多年来,随着北鲍南移规模化祥仔视觉试验的成功,皱纹盘鲍祥仔视觉已是我省海水祥仔视觉业的主要支柱产业。伴随着皱纹盘鲍祥仔视觉面积与产量的急剧增加,其种质不断退化,不耐高温的性状也不断显现,导致近几年来病害不断增多,经常在高温季节大面积爆发病害、死鲍等现象,已严重威胁了我省鲍祥仔视觉合成七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西氏鲍是日本、韩国鲍祥仔视觉合成七区产业的主要经济种类,属于温水性品种,较皱纹盘鲍耐高温、个体大,具有较强的抗病力。近年东山县一水祥仔视觉场与厦门大学合作,开展西氏鲍♂与皱纹盘鲍♀杂交育苗生产试验,成功 [查看详情] |
鲍脓疱病的临床特征、致病机理和诊断方法 [阅读率:14186] | 07-22 |
■广东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孙秀秀/ 文图[b]│临床特征│ [/b]病鲍腹足上有多处稍微隆起的白色浓疱,一般可维持一段时间不破裂,高温时病情加重,短时间内即破裂,流出白色浓液,足面肌肉出现不同程度的溃烂,鲍附着力下降,食欲降低,甚至死亡。[b]│病原及致病机理│[/b] 病原为河流弧菌Ⅱ(Vibrio fluvialis Ⅱ), 河流弧菌主要通过分泌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明胶酶及溶血因子等胞外毒素引起鲍发病,这些酶作用于鲍足部,溶解其肌肉组织和结缔组织为细菌提供营养物质,随着细菌的大量增殖和胞外产物中细菌酶量的增多,腹足的病变不断加重,鲍失去运动和吸附能力,无法摄食,最终死亡。[b] [查看详情] |
鲍祥仔视觉合成七区祥仔视觉常见病肿嘴病防治技术 [阅读率:15601] | 10-05 |
这种病常发生在工厂化养鲍中,发生数量较少,没有明显的传染现象。 主要症状为患病时吻部肿胀,用手轻轻挤压吻部可见舌齿外突,并有黄色黏液流出,水温18℃左右时发病率最高。发病原因一般为残饵变质,引起水体恶化;水的交换量不足。防治措施是及时清理残饵,保持海藻鲜度,发现有肿嘴病时要勤倒池子,并用5毫克/升新诺明药浴3小时,充气停水。 [查看详情] |
鲍祥仔视觉合成七区祥仔视觉常见病肌肉萎缩症防治技术 [阅读率:15978] | 10-05 |
在我国养鲍生产实际中,该病的高峰期曾出现大量死亡现象,死亡率最高达90%,发病面之广,来势之凶猛,损失之惨重,是其他疾病不能比拟的,给养鲍业带来了恶性循环。目前,对该病的控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主要症状表现为摄食量大幅度下降,甚至停止摄食,肌肉消瘦,与无病的鲍相比,体重下降30%~40%;整个足部萎缩,外套膜萎缩,肌肉失去水分和光泽。正常的鲍肌肉饱满,超出壳缘0.5~1厘米,而病鲍则萎缩到露出二分之一贝壳,并且足底发硬,伸展微弱或不动。 发病原因,一是海水中重金属离子超标,导致鲍中毒;二是近亲繁殖。20多年来,采苗使用的种鲍多是当地种鲍,或者是同一母鲍所生的下一代雌雄种鲍交配。 [查看详情] |
鲍祥仔视觉合成七区祥仔视觉常见病才女虫病防治技术 [阅读率:16012] | 10-05 |
才女虫是一种钻孔动物,能把鲍坚硬的贝壳钻透,进而腐蚀贝壳,破坏机体,导致病害发生。主要症状表现为贝壳被钻成空洞,才女虫进入贝壳后钻透石灰质破坏珍珠层,使贝壳组织疏松,导致贝壳破碎而影响鲍正常生长,最后导致死亡。 此病多发生在工厂化祥仔视觉过程中,由于集约化生产中高密度饲养对环境要求十分严格,而目前的设备和手段还达不到理想的环境,溶解氧、氨氮、pH等各种因素失调时,导致了才女虫病的频繁发生,并对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在预防及治疗方面,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才女虫造成严重死亡导致产量大幅度下降的现象也不多见,只要在水质、饵料、溶解氧、饲育密度、药物消毒等方面科学合理地调解,各种因素协调 [查看详情] |
鲍祥仔视觉合成七区祥仔视觉常见病气泡病与裂壳病防治技术 [阅读率:15184] | 10-05 |
㈠气泡病 在鲍的集约化祥仔视觉系统中,由于投喂各种海藻;在光照强烈并且水流不畅时,由于海藻的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溶解于水中,如果达到饱和度的150%~200%,鲍就会发生气泡病。病鲍在上皮组织之下形成许多气泡。严重时鲍浮于水面,口部色素消退,齿舌异常扩张,身体固着不动;口、足、外套膜和上足膨胀,特别是上足变为鳞茎状,不能动;全身肌肉和结缔组织中都有气泡,血管也发生气泡栓塞;神经鞘与其内外相邻的组织分离,血细胞中的液泡扩大。患气泡病的鲍往往继发性感染弧菌病,加速鲍的死亡。气泡病主要危害幼鲍。 防治方法主要在投喂大量海藻时应避免强光照射,并加大水流量,以防止溶解氧过多积累后发生气泡病。严 [查看详情] |
祥仔视觉手机在线视频祥仔视觉贴士:鲍祥仔视觉合成七区的敌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阅读率:17118] | 11-23 |
一、敌害生物 1.寄生性的敌害生物 环节动物门多毛纲的才女虫可寄生于鲍壳的内部,时间长了则会造成壳层疏松或者穿孔 ,影响鲍的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可导致死亡。还有一些褶牡蛎、藤壶、柄海鞘、贻贝、筒螅 等生物可附着在鲍的贝壳上或附着在祥仔视觉笼上,严重时可导致鲍的死亡。 对此危害,目前还没有效的防治措施,可在养鲍笼中混养一定量的光棘球海胆。每层养 鲍150个可混养海胆5个~20个,有害附着生物可减少50%以上。 2.捕食性敌害生物 鲍的捕食性敌害生物种类较多,例如:石鲷、马面鲀、龙虾、日本虫寻、海星、章祥仔视觉合成七区、 鱿祥仔视觉合成七区、红螺等肉食性生物能直接残食鲍苗或成品鲍,尤其对小规格鲍苗危害更大。 3.竞争 [查看详情] |
海参后口虫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20178] | 11-27 |
后口虫病 该病在每年的秋冬季节发生率较高,但患病海参的夕E亡率通常较低。目前仅在幼参和成参期发现此病。患病个体外观正常,严重者多有排脏反应,排脏后丧失摄食能力,参体消瘦,活力减弱,容易由其它病原引起继发性感染。 经显微镜镜检和组织病理分析发现:该纤毛虫专性寄生于海参呼吸树,在呼吸树囊膜内外均有大量虫体寄生。寄生虫的头部能钻入呼吸树组织内,造成组织损伤和溃烂,并导致海参排脏。根据活体显微镜观察,结合扫描电镜、银浸法染色的研究结果,初步鉴定该虫是后口虫属(Boveria Stevens)中的一种纤毛虫(Boveria sp.),虫体活体长约4O~75μm,体宽约20~27μm,其种名有待进一步研 [查看详情] |
海参扁形动物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7815] | 11-27 |
扁形动物病 此病在每年的l~3月份祥仔视觉水体温度较低时期(8℃以下)是发病高峰,越冬幼参培育期和成参祥仔视觉期均有发现,可导致较高的死亡率。当水温上升到l4℃以上时,病情减轻或消失。 发病症状与“剌参腐皮综合症”的症状类似。病参腹部和背部多有溃烂斑块,严重的甚至整块组织烂掉,露出深层组织。大量的扁虫寄生在皮下组织内,造成组织溃烂和损伤。越冬感染的幼体附着力下降易从附着基滑落池底。经解剖后发现患病个体多数已经排脏,丧失摄食能力。 经检测发现:扁虫感染⋯般与细菌感染同时存在,而且扁虫多在细菌感染后的病参体上存在,加剧海参的病情,加速海参的死亡。因此,初步断定扁虫也是“刺参腐皮综合症”的致病 [查看详情] |
海参霉菌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8235] | 11-27 |
霉菌病 每年的4-8月份为霉菌病的高发期,幼参和成参都会患病,但在育苗期未见此病发生。目前尚未发现霉菌病导致海参大批死亡的病例。 典型的外观症状为参体水肿或表皮腐烂。发生水肿的个体通体鼓胀,皮肤薄而透明,色素减褪,触摸参体有柔软的感觉。表皮发生腐烂的个体,棘刺尖处先发白,然后以棘刺为中心开始溃烂,严重时棘刺烂掉呈为白斑,继而感染面积扩大,表皮溃烂脱落,露出深层皮下组织而呈现蓝白色。虽然霉菌病一般不会导致刺参的大量死亡,但其感染造成的外部创伤会引起其它病原的继发性感染和外观品质的下降。 此病是由于过多有机物或大型藻类死亡沉积,致使大量霉菌生长,然后由霉菌感染海参而导致疾病发生。目前,笔者已经分 [查看详情] |
海参腐皮综合症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6176] | 11-27 |
腐皮综合症 该症也称“皮肤溃烂病”,“化皮病”,是当前祥仔视觉刺参最常见的疾病,危害最为严重。越冬保苗期幼参和养成期海参均可被感染发病,但幼参的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于成参,感染率很高,一旦发病很快就会蔓延至全池,死亡率可达90%以上,属急性死亡。每年的l~3月份祥仔视觉水体温度较低时(8℃以下)是发病高峰。 初期感染的病参多有摇头现象,口部出现局部性感染,表现为触手黑浊,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口部肿胀、不能收缩与闭合,继而大部分海参会出现排脏现象;中期感染的刺参身体收缩、僵直,体色变暗,但肉刺变白、秃钝,口腹部先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感染末期病参的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 [查看详情] |
海参盾纤毛虫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4370] | 11-27 |
盾纤毛虫病 在夏季高温季节,水温在20℃左右,海参幼体附板后的2~3d易暴发此病。未见在海参浮游幼体时期发生。该病感染率高,传染快,短时间内可造成稚参的大规模死亡。2004年6~7月,该病在山东长岛、蓬莱流行甚广。 当稚参活力弱时,在显微镜下可见纤毛虫攻击参体造成创口后,继而侵入组织内部,在海参体内大量繁殖,致使海参幼体解体死亡。 通过活体观察、扫描电镜、银浸法染色对其形态学作了初步研究,经鉴定为盾纤毛虫类,嗜污科,种名待定。纤毛虫活体外观呈瓜子形,皮膜薄,无缺刻,新鲜分离得到的虫体平均大小为38.4 im×21.7 im。微生物分离和显微观察显示:该病多由细菌和纤毛虫协同致病。首先,先由细 [查看详情] |
海参细菌性溃烂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1117] | 11-27 |
细菌性溃烂病 稚参培育阶段正值夏季高温季节,加上培养密度一般比较大,此病发生率很高,传染速度快,尤其是5 mm以内的稚参,容易患病死亡,一经发生很快就会波及全池,难于控制,在短期内可使全池稚参覆灭。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患病稚参的活力减弱,附着力也相应减弱,摄食能力下降,继而身体收缩,变成乳白色球状,并伴随着局部组织溃烂,而后溃烂面积逐渐扩大,躯体大部分烂掉,骨片散落,最后整个参体解体而在附着基上只留下一个白色印痕。 该病主要是细菌感染所致,具体菌种未见报道。致病微生物在附着板上繁殖很快,使附着板上出现蓝色、粉红色或紫红色的菌落。凡有上述菌落蔓延的附着板上,稚参很容易引起溃烂病而死亡,直至解 [查看详情] |
海参气泡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0976] | 11-27 |
气泡病 多在耳状幼体培育期出现,死亡率较低。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幼体体内吞有气泡,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最终也可导致幼体死亡。 有报道认为该病是由于通气量过大,使幼体吞食过多气泡而导致的。因此,可通过调整通气量,避免充气过大过强或者采取间歇充气的方法,即每2 h通气30 min断续充气可以解决气泡病的发生。 [查看详情] |
海参化板症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9588] | 11-27 |
化板症 此症也称为“滑板病”、“脱板病”和“解体病”,多在樽形幼体向五触手幼体变态和幼体附板后的稚参时发生,是刺参育苗后期危害最为严重和普遍发生的一种流行疾病。该病传染性很强,发病快,数天内死亡率可近l0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附着的幼体收缩不伸展,触手收缩,活力下降,附着力差,并逐渐失去附着在附着基上的能力而沉落池底。在光学显微镜下,患病幼体表皮出现褐色‘锈’斑和污物,有的患病稚参体外包被一层透明的薄膜,皮肤逐步溃烂直至解体,骨片散落。镜检池底可见大量骨片。 分析研究表明:有三株革兰氏阴性细菌可引起此症,具有病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现已鉴定出一株弧菌为致病菌之一。在防治措施上:一方面,采 [查看详情] |
海参烂胃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0149] | 11-27 |
烂胃病 此病多在大耳状幼体后期发生,每年6~7月高温期和幼体培育密度大时更容易发病。该病在山东、辽宁两省都有发现,发病率有逐年升高之势。其死亡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幼体胃壁增厚、粗糙,胃的周边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继而萎缩变小、变形,严重时整个胃壁发生糜烂,最终可导致幼体死亡。患病幼体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发育迟缓、形态大小不齐,从耳状幼体到樽形幼体变态率低。 发病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饵料品质不佳如投喂老化、沉淀变质的单胞藻饵料,或饵料营养单一如单独投喂金藻类、扁藻等饵料。另一方面,一些细菌感染幼体也可以导致此病发生。笔者现已分离到致病菌2株,其分类鉴定正在进行之中。 防治措施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投喂新 [查看详情] |
海参烂边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9330] | 11-27 |
烂边病 该病多在每年6~7月份耳状幼体阶段发生,死亡率一般较高。2003~2004年度在山东省蓬莱、长岛、皎南等地的海参育苗场广泛流行,死亡率可达9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显微镜下耳状幼体边缘突起处组织增生,颜色加深变黑,边缘变得模糊不清,逐步溃烂,最后整个幼体解体消失。经苏木一伊红染色发现细胞核固缩深染,组织细胞坏死。存活个体的发育迟缓、变态率低,即使幼体能变态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 研究分析表明弧菌(Vibrio lentus)是烂边病的致病原之一。通过病原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只有呋喃类抗菌素对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预防时可采取3+3的形式,即用药3d停药3d的方式 [查看详情] |
海参烂皮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9348] | 11-27 |
为饵料污染、有机物污染、油污、无机污染、重金属及pH值波动较大、水质淡化(盐度降低17% 以下)等原因引起。治疗方法:潜水员下水,收集刺参,放于青霉素、链霉素各50ppm药液中药溶半小时左右投入池田中即可。化学污染与有机污染则停止换水,加强内循环,污染解除方可换水。雨季、淡水大量注入进水口处则加盐,使盐度在18‰以上。 [查看详情] |
鲍祥仔视觉合成七区肿胀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11188] | 11-27 |
肿胀病是由于水质污染,食物变质引起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拨开病鲍上、下足,可见外套腔内液体增多,呈淡红色,内脏团锥体肿大,突出壳外,鲍附着力降低,活动迟缓直至死亡。防治方法:禁止投腐烂饵料。发病后,用土霉索10×10-6拌在饵料中投喂。 [查看详情] |
杂色鲍的冷水性病毒病防治技术 [阅读率:8526] | 11-27 |
鲍祥仔视觉合成七区被列为八珍之首,其味鲜美,营养丰富。鲍壳又名石决明,具有药用价值,可镇肝清热,滋阴壮阳。鲍肉有降低血压功效,鲍肉中所含的鲍灵素Ⅰ和鲍灵素Ⅱ有较强的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杂色鲍分布于我国南方福建、广东、台湾,鲍肉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由于鲍的自然产量少,经济价值高,人工祥仔视觉鲍深受各届人士的青睐,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至今,杂色鲍人工祥仔视觉在我国福建、广东、海南、台湾大规模迅速发展,导致过度密集、过大规模的祥仔视觉,大大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从而发生一些病害,造成很大损失。其中,最具危害性的是为业内人士所称的“冷水性病毒”病,它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几乎100%。 一、杂色鲍“冷水 [查看详情] |
鲍祥仔视觉合成七区肿嘴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9815] | 11-27 |
肿嘴病这种病常常发生在陆地工厂化养鲍中,发生数量较少,没有明显的传染现象。病症 患病时吻部肿胀,用手轻轻挤压吻部便可见舌齿外突,并有黄色粘液流出,以18℃左右发病率最高。病因 残饵变质,水的交换量不足。防治 要及时清理残饵,保持海藻鲜度,发现有肿嘴病时要勤倒池子,并用5ppm新诺明药浴3个小时,充气停水。 [查看详情] |
鲍祥仔视觉合成七区才女虫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8826] | 11-27 |
才女虫病才女虫是一种钻孔动物,能把鲍坚硬的贝壳钻透,进而腐蚀贝壳破坏机体,导致病害。病症 贝壳被钻成孔洞,才女虫进入贝壳后钻透石灰质破坏珍珠层,使贝壳组织酥松,导致贝壳破碎而影响鲍正常生长直至死亡。病因 此病多发生在工厂化祥仔视觉过程中,由于集约化生产的高密度对环境要求十分严格,而目前的设备和手段还达不到理想的优良环境,溶解氧、氨氮、ph值等各种因素失调时,导致了才女虫的繁生和危害。治疗与预防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治疗,庆幸的是才女虫造成严重死亡导致产量大幅度下降的现象也不多见,只要在水质、饵料、溶解氧、饲育密度、药物消毒等各方面科学合理的调解和理顺,各种因素循序渐进,保持相对稳定,是完全 [查看详情] |
鲍祥仔视觉合成七区裂壳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9124] | 11-27 |
[病因及流行情况] 该病由球状病毒引发,该种病毒在血细胞质中装配,具双层囊膜,无包涵体,大小在80纳米左右。传播途径为水平传播,最大可能是经口进入体内。本病多发生于鲍苗的室内越冬期或室内育成期,也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危害。 [临床症状] 病鲍的足部变瘦、色泽变黄并失去韧性、足表面常带有大量黏液状物,贝壳变薄、壳外缘稍向外翻卷、壳孔之间因贝壳的腐蚀而呈现相互连通状,同时还出现活力减弱、摄食量下降、软体部消瘦萎缩等症状,继而逐渐死亡。 [防治措施] 对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采用以预防为主的措施,防止发病与感染传播。 [查看详情] |
鲍祥仔视觉合成七区溃疡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8676] | 11-27 |
[病因及流行情况] 由溶藻弧菌感染而引起,并由海水中的病原菌通过鲍体的上皮组织进入体内,继而进一步侵入血窦和神经鞘周围。此病发生的高峰期多在春末和夏初,为中国目前流行较广的病害之一,其死亡率可达60%。 [临床症状] 病鲍表现在足、外套膜水肿,呈现大小不一的溃疡,致使足部、触手松弛,内脏团和中部萎缩、无法翻转,严重者直至发生死亡。 [防治措施] 可采用水科院南海所研制的CP95药物进行静水药浴,每立方水体中投放CP95药物8克药浴病鲍2小时,也可采用每立方水体中投放CP95药物4克药浴24小时。 [查看详情] |
鲍祥仔视觉合成七区破腹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8738] | 11-27 |
[病因及流行情况] 由弧菌侵入所致。 [临床症状] 病鲍分泌粘液增多,外套膜与鲍壳连接处变为褐色并易分离,严重时外套膜多在内脏角状体处破裂,内脏裸露,上、下足肌肉变软腐烂致死。 [防治措施] 在每立方水体中,施用2片复方新诺明(首次加倍),或施用1克/立方米溴氯海因药浴,均可获得疗效。用药时间最好在下午5时左右,此时池内停止流水4~6小时,结合充气增氧,坚持5天时间为宜。 [查看详情] |
鲍祥仔视觉合成七区脓疱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9313] | 11-27 |
[病因及流行情况] 该病由河弧菌感染所致,主要感染3~5厘米的稚幼鲍,夏季连续高温季节发病频繁,持续时间长,死亡率高,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其严重。 [临床症状] 患脓疱病的鲍可见足肌上有多处微微隆起的白色脓疱,一般可维持一段时间不破裂。夏季持续高温时,病情加重,病程缩短,脓疱在较短时间内即行破裂。破裂的脓疱流出大量的白色脓汁,并留下2~5毫米不等的深孔,使足面肌肉呈现不同程度的溃烂。镜检发现脓汁里的杆形菌在运动。此时的鲍附着能力下降,食欲下降,直至从波纹板上脱落水中,饥饿而死。 [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①稚鲍和成鲍均可感染脓疱病,特别是成鲍感染此病后,症状肉眼可见。为防止病原菌污 [查看详情] |
鲍祥仔视觉合成七区气泡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8593] | 11-27 |
[病因及流行情况] 本病发病原因迄今尚无较一致的看法。有研究者认为是稚幼鲍对人工配合饲料尚未完全适应,致使消化道内的原有微生物体系被打乱所致;另有研究者认为是在光照强烈及水流不畅情况下,投喂的新鲜海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溶氧过多引起鲍发病;也有研究者认为是病源性的,是由某些病原菌感染所致。该病自80年代后期起在我国育苗生产单位时有发生,是剥离后1~2个月期间内稚幼鲍的多发病之一,中间育成阶段的鲍苗有时也可能发病。本病主要发生于高温季节,低温季节发病率较低。发病后蔓延较快,发病面广、死亡量也比较大,有可能给育苗单位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临床症状] 病鲍吸附力下降甚至完全失去吸附能力,摄食 [查看详情] |
鲍祥仔视觉合成七区肌肉萎缩症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7628] | 11-27 |
[病因及流行情况] 该病由病毒感染而致,因直接从贝足组织肌肉萎缩坏死,而命名为肌肉萎缩症。患病高峰期为每年的4~8月水温上升期,当水温超过23℃,发病率明显增高,病鲍病情加重;而水温在13℃和25℃范围外,则发病率较低。该病主要危害体长在1.5厘米左右的鲍稚贝,死亡率可达50%左右,危害性较大。 [临床症状] 稚贝摄食量减少,附着力和移动性也减弱,履足肌肉中呈长椭圆形的异常细胞坏死,其外套膜等组织出现赤褐色化缺损。患病个体出现肌肉萎缩,在足部肌肉形成瘤状物,最终导致病鲍死亡。死后干瘪,无腐烂现象。 [防治措施] 该病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只能以预防为主。防治对策:对亲贝的选择 [查看详情] |
鲍祥仔视觉合成七区溃烂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阅读率:8151] | 11-27 |
[病原及病因] 皱纹盘鲍溃烂病主要由荧光假单胞菌引起,杂色鲍溃烂病是由亮弧菌引起。水质恶化、细菌繁殖过快是溃烂病的爆发主要原因。[症状] 病鲍足部肌肉溃烂,运动缓慢,摄食量降低,吸附力减弱,最终死亡。[流行情况] 春末夏初为发病高峰期,死亡率较高,危害性较大。[诊断] 取病鲍病灶组织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即可确诊。 [查看详情] |